来源:【中国文物报】
古代灯具“脑洞”能有多大?
只有你想不到
没有古人做不到
今天,一起认识这个“显眼包”
胡人形铜吊灯

01
灯具里的“显眼包”
与汉代常见的羽人、神兽造型不同
这盏铜灯的主体是个“外国人”

卷发、深目、高鼻
双手前伸托起灯盘
双腿微曲似水中浮游
虽然是青铜材质
但这个“显眼包”
轻盈得好像随时能飞起来

更有趣的是
这位外国人不仅承担“举灯”职责
更化身行走的“油箱”
中空的躯干储存灯油
胸腹间的小孔直通灯盘
臀部还开了一扇“窗”
用来添油和清理油渣

头顶朱雀更是点睛之笔
高冠开屏,尾羽如火焰升腾
与下方匍匐的人体
形成“天鸟—地人”的垂直轴线
象征着汉代“天人感应”的宇宙观

此般造型全国仅此一例
当烛火点亮
光影在卷发与朱雀羽翎间流转
东汉工匠的匠艺巧思
点亮了中西文明交融之光
02
超现代的工业设计
浑身上下都是“小心机”
这盏灯若放在今日
足以让工业设计师直呼“祖师爷”
它暗藏的科学巧思
时至今日仍不过时
1.别具一格的“油路循环系统”
灯盘中心的尖柱插蜡烛
烛油沿盘心斜面汇聚至方形输油口
再流入腹部储油箱
形成“燃烧—回收—再利用”的闭环
展现出超强的环保意识

而臀部可开合的箱门
像极了现代汽车的加油口设计
既能添油又能清渣
实用又不失美观
2.“悬吊装置”更显力学智慧
罩下有三条铜链
钩着铜人的双肩和臀部

三点受力形成稳定三角结构
即便悬挂时随风晃动
灯盘始终水平如镜
3.“空间分隔法”颇具巧思
灯链与灯盘错位的布局
采用空间分隔法
避免烟灰直熏顶部朱雀装饰
保持了灯具的美观
同时确保燃烧时链条不遮挡灯光
主打一个“颜值实力我都要”

2000年前的吊灯
居然有如此科学环保的设计
一个字,绝!
03
奇奇怪怪可可爱爱
哪一盏灯戳中了你?
古代灯具的脑洞
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疯狂
一起来看穿越千年的“灯具天团”
可“吸油烟”的凤凰灯

△汉·羽纹铜凤灯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凤鸟的长颈作烟管
腹部既可储水又滤烟尘
錾刻工艺让羽毛更精致
当烛火摇曳,它仿佛在说
“本鸟可是2000年前的吸油烟机!”
亮度可调的战国“台灯”

△战国·银首人俑铜灯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三盏灯盘,可燃九支灯烛
它可以说是战国“办公神器”
与吊灯中的“胡人”不同
这位点灯的小童来自中山国
他身穿右衽上衣
留着胡须却束着女子发饰
处处透露出神秘中山国的风俗
“环保氛围组”牛灯

△汉·错银铜牛灯 南京博物院藏
牛角为导烟管
飘浮的烟尘通过导烟管
进入牛腹腔中的水中
从而实现污染物“自产自销”
灯罩镂空透光
既挡风又能投影花纹
妥妥的“氛围组担当”
这些灯具虽然长得很抽象
却蕴含着满满的匠心
它们既是科学发明的结晶
亦是文明相遇的见证

来源丨央视新闻客户端特别鸣谢丨湖南博物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湖南总站 中国文物报社指导单位丨国家文物局
编辑:钱炳彰
校对:雪晓楠
审核:耿 坤 续红明
监制:李学良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作者投递至本社社属平台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视为作者承诺其享有相应著作权。如发布后有侵权行为,后果由作者本人承担。
关于我们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热线:(010)84078773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本文来自【中国文物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