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姐,这双手采茶真嘞管用哦,昨天试了哈,速度快了不说,芽叶还整整齐齐的!"
暖春四月,台江县排羊乡九摆村茶园里,茶农侯通美直起腰板、指尖翻飞,竹篓里的明前茶青顿时泛着露水,谈到上个月参加的“双手采茶”培训,她满是笑意,“刚搬来县城那会,心里空落落的,觉得自己除了种地啥都不会;多亏参加政府组织的一些培训,学到不少本领;特别是‘双手采茶’,一天能多挣40-50块,一个月下来也不少!”
侯通美的话语,道出黔东南“新市民”通过就业帮扶实现安居乐业的真切心声。

针对大龄劳动力,黔东南开起“专场小灶”——3月底在台江县开展的采茶培训课上,贵州省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小琴不仅要讲解"提采要稳、掐采要轻",还带参训学员钻进茶园实地比划“一芽一叶从叶柄处掐”等技巧;期间,48位“新市民”听得入神,各个还用圆珠笔在笔记本上画下重点:"双手采→效率高→芽叶完整→单价高"。
这样的 "专场小灶" 今年已在台江6个乡镇(街道)铺开,4期培训下来,已有620多人掌握了新技法。

为助力“新市民”在城镇中找到归属感,今年以来,黔东南州围绕 "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目标,以就业帮扶、社区治理、文化融合“三重密码”,铆足了劲帮“新市民”端稳就业"饭碗",让新家成为他们的“心归处”。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州各安置区均已建好就业服务平台,并实时更新企业用工信息,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提供了季节性用工服务;截至4月中旬,已成功举办66场专场招聘会,推荐就业岗位9.03万个,易搬群众脱贫劳动力就业率达95.57%,真正实现了有劳动力家庭 "一户一人" 以上就业。

"就想找个跟专业有关、交五险一金的工作,才有发展空间!"在年初黎平县举行的春风送岗招聘会上,签完电子厂合同的易搬群众子女袁永骏难掩兴奋,"在老家种地,一年到头攒不下钱,现在厂里协议开始每月能拿5000多,干得好有奖金。”
日子踏实了,大伙儿住得也得舒心。以社区治理改革为抓手,黔东南州多个部门拧成一股绳,制定了25 项年度工作任务清单,每个季度都开专题会,解决就业增收、产业发展、物业管理等问题。

从田间地头的技能培训,到招聘会现场的殷切期盼;从社区治理的贴心服务,到文化活动的热闹场景,如今,黔东南州易搬社区的“新市民”日子就像四月暖阳,越来越亮堂。
“就业稳了,治理好了,文化融了,大伙儿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也越来越强,在城镇生活里扎下了根,日子越过越有盼头。”黔东南州州生态移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一方面抓物质生活、一方面抓精神文化,不仅在各安置区建了文体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还经常开展文艺汇演、趣味运动会、传统节日等活动,不断提升“新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归属感。今年以来,黔东南州已办了146场文化活动,13.34万人次参与,大家在活动里交流互动,乡愁有了寄托,社区也更和谐了。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石含开
编辑 余光燕
二审 安通
三审 熊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