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作鹏
走过40年,上海车展成为了中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切片。
1985年,首届上海车展在上海工业展览馆开幕,1.5万平方米的展馆里聚集着328 家参展商。彼时,最引人注目的是刚刚成立的上海大众推出首款车型桑塔纳。“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一句广告词,让国内消费者对拥有一辆汽车,产生了万千期待。
40年后,中国已成为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年度产量突破1000万辆的国家。今年第二十一届上海车展上,新能源车、智能驾驶已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
这40年里,中国汽车产业实现蜕变,依托完整且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布局,中国汽车产业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制造实现深度国产化,国产化率持续攀升,在创新引领的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动。

2025年上海车展现场。马作鹏摄
在今年上海车展36万平方米的展馆里,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0家中外知名企业的展出中,无论从硬件到软件、无人驾驶到车规芯片,或是从智能座舱到车端大模型,我们看到了汽车产业赛道剑指全球市场的中国速度。
创新引领在中国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创新中心。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中国提升竞争力,会极大地提升其全球竞争力。”2024年7月,欧洲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协会秘书长本杰明·克里格曾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这样评价中国汽车产业的创新地位。

上海车展上的概念车吸引大批观众。马作鹏摄
中国汽车企业的创新能力,在上海车展得以呈现。
车展期间,超过100款新车型首发,这组数字强调着一众车企对于创新的重视程度。笔者穿行展馆,注意到这样一种展会氛围——自主品牌,白车身、汽车底盘、智能座舱、动力电池等技术展示越来越多地被搬上展台,而营销、车模、明星嘉宾等以往车展的“老三样”,在这次上海车展不再具有话题效应。
作为上汽集团推出的新能源子品牌,智己汽车此次重点发布线控数字底盘创新技术;在北汽集团展台,“北极星”全数字化高端电动平台实现一体化集成式中央计算中心、800伏高压、高级别辅助驾驶等,未来将诞生一系列豪华纯电车型;宁德时代展台上发布了三款动力电池新品,其中钠新电池作为全球首款大规模量产的钠离子电池,在锂离子电池之外寻找新的资源替代选项,并在-40℃极端环境下仍展现高性能。
另一方面,中国汽车品牌“掌门人”也用技术和产品说话,少了一些互联网的“噱头”。
蔚来CEO李斌说,智驾芯片、全域操作系统和智能底盘是智能汽车核心技术的“新三大件”。这三大核心技术,决定了智能汽车的体验上限和安全上限。在技术研发成果的支撑下,蔚来正在跑步进入全新的产品周期。

蔚来联合创始人秦力洪介绍公司产品。马作鹏摄
蔚来联合创始人秦力洪则坐在新车L90可以开口的前备箱里,向观众介绍车企在工程能力上的创新实践,他说,“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前备箱要空出这么大的面积,最关键的是要对空调压缩机的厚度进行调整、前电机集成化要更高,还有更多的零部件需要移位。所以能够把乐道L90的开口前备箱做出来,确实是领先了国内的很多工程团队。”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则跟着人形机器人IRON一起,向观众介绍展出的小鹏G9、小鹏P7+、小鹏MONA M03等车型。
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则在车展上亲力亲为,开幕日与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在公众面前共同亮相宣合作品牌“SAIC尚界”, 下午他面向来自全球多国海外经销商,称要在未来3年,将17款全新智能化车型销往海外。
中国汽车品牌“掌门人”忙的不可开交,外籍人士也纷至沓来。
一位来自阿联酋的汽车经销商告诉笔者,当地市场豪车竞争激烈,但上海车展上展出的中国自研车辆,从机械性能到内饰用料都令他感到意外,较低的价格和高端科技的配置,让很多中国品牌在阿联酋有了用户。
在小米汽车展台前,不少外国观众在展出的SU7旁排队等待,想要一探产品内部究竟。一位来自德国的汽车工程师站在SU7前观察许久,坐进车厢后就拿出手机,拍照记录仪表盘、中控台等诸多细节。这一幕在如今看来颇感唏嘘,多年前中国观众前往海外参加车展拿尺子量车的情景,如今或许出现了情况反转……
产业链的新机遇
汽车制造产业是价值链最长、覆盖领域最广的产业之一,每辆整车由外到内大大小小的零部件背后,是全世界众多企业和工厂高速运转的生命所在。
在今年上海车展上,汽车科技与供应链展区面积达10万平方米,三星、地平线等近百家芯片、半导体等领域领军企业以及索尼、英特尔等近50家国际知名企业首次登场,充分展示了汽车行业与科技行业的深度融合,凸显了车展在汽车科技变革时代的引领作用。
随着汽车市场正朝着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的方向快速发展,这为产业链上的企业带来了全新的转型机遇。
不同于知名车企展台前的人声鼎沸,主机厂和零部件用户企业展台前多为汽车行业内观众,探讨专业技术问题。

宝钢股份工作人员展示底盘方案。受访单位供图
比如,在宝钢股份首发的中国钢厂首个一体式滑板底盘前,企业专家和汽车设计人员更多聊的是如何让汽车底盘有更多电池仓空间,如何设计车身让车辆刚性更足,更具安全性。展台前的专家告诉笔者,汽车工业正处于关键的变革期,技术的快速迭代与升级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常态。汽车工业正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和低碳化转型,急需“绿色、安全、成本”的材料解决方案,这为钢铁工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中国汽车产业链的新机遇,还隐藏在上海车展的另一处细节中。
在上海车展中国芯展区,在“中国芯”展区,闵行区搭建了城市会客厅并开设车芯产业生态展示区,来自该区的研发企业展示了自家的创新成果。人们更多谈论的,是如何构建面对国际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加速国产替代、构建自主可控的芯片产业生态。
中国汽车芯片联盟在此次车展上启动了“2025中国汽车芯片供给手册”编制工作。手册将收纳数百家汽车芯片企业的数千款产品型号、技术参数、联系方式等关键信息,全面梳理中国汽车芯片产业的供应能力,为整车企业和汽车电子企业选芯、用芯提供权威参考与工作指引,推动汽车芯片产业的供需对接。
稊米汽车负责人介绍,中国的汽车工业逐步走向世界的前台,现在的自主汽车品牌已经成为外资车企关注的热点,真正中国自主品牌“遥遥领先”的关键还是零部件企业的创新与领先。
于是,今年上海车展出现的一种现象,就是越来越多的人从看车延伸到看零部件,中国人从拥有第一辆车时候的什么都不懂到现在更换到第三台车或者第四台车的专业用车人,越来越专业,同时整车专业人员对零部件的创新也越来越关注。
他还表示,在软件定义汽车的背景下,汽车的大脑——各种域控制器对电源的高功率特性及可靠性越来越严苛,低压电源系统在整车架构设计中变的越来越重要,稊米汽车专注于汽车低压电源与配电,为整车企业提供系统级的电源解决方案,相当于人的心脏为整车大脑提供能量保证。
从幕后走向展台,汽车供应链企业在上海车展的关注度不亚于乘用车展区,这种氛围是驱动产业变革的重要引擎。

上汽大众新产品受到关注。马作鹏摄
消费群体更多元
2024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再创新高,继续保持在3000万辆以上规模。其中,新能源车年产销首次突破1000万辆,销量占比超过40%,迎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标志着中国汽车大国的实力进一步提升。
而在上海车展期间,一些专业机构和媒体的研究数据也为汽车产业发展指向。
展会前夕,《2025年哔哩哔哩汽车行业白皮书》显示,中国购车群体不断年轻化,实际拥有首台车的平均年龄已下探至30.5岁。在这一趋势下,本届上海车展上,多家车企纷纷推出针对年轻群体的车型或品牌,年轻化成为车展上一股新风潮。
智能汽车时代,中国汽车消费市场购车人群的年龄持续下探,购车不再是中年家庭刚需,变成了年轻人的“数码大玩具”。白皮书显示,实际拥有第一台车的平均年龄目前在30.5岁。其中,00后借助家庭资源,首台车购车年龄低至22岁,几乎大学毕业即拥有车。约四分之一的90、00后首次购车锁定20万元以上价格段,成为中高端汽车市场的潜在人群。

B站展台二次元元素涂装的展车。受访单位供图
《环球时报》于4月20日发起名为“今年,您最想买辆什么车”的调查。调查围绕“购车影响因素”“车型与品牌偏好”等核心维度展开,展示了当前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上述调查数据显示,在影响买车的因素中,“价格”与“使用成本”成消费者的核心考量因素。其中,43.63%的受访者将“价格波动”列为影响购车的首要因素,“养车费用”以42.81%的占比紧随其后,两者合计占比超八成。
上海车展官方也组织举办了相关汽车消费趋势的专业论坛——新消费环境下,个性化需求与细分市场崛起显著,直播选车、VR 试驾等新消费形式促使车企优化全链路服务,结合数字化与本地化场景,满足用户对品质生活的多元化期待。
当前,中国品牌加速崛起的同时,智能化技术全面渗透,L3 级自动驾驶进入量产阶段,车联网与 AI 场景应用重塑驾驶体验,推动汽车从工具向 " 第三生活空间 " 转型。在大众市场,城市 NOA 等高阶智驾功能开始成为用户购车核心要素之一。

外国观众在小米展台前体验。马作鹏摄
据了解,本届车展吸引了超万名外籍人士参加,而这与中国制造的汽车在全球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息息相关,众多中国车企不断开拓布局海外市场,出海已成大趋势。
今年一季度,中国整车出口保持稳步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速尤为明显。来自中汽协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汽车出口142万辆,同比增长7.3%。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44.1万辆,同比增长43.9%。
随着本届上海车展即将落幕,产品创新、产业链完善、消费群体扩大等三个要素彰显了中国汽车走向世界的坚定步伐。中国汽车产业的下一个40年,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