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8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李明洁的新书《破坏实验》(广东人民出版社,2025年7月)在上海朵云书院戏剧店举行首发式。这部跨越6年完成的非虚构作品,记录了她从2017年至2023年间往返于上海与纽约的18次飞行后,对纽约的观察与思考。发布会由新书介绍、学者对谈和读者互动三部分组成,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陆晔作为嘉宾出席,以“纽约的伤为何与我们有关”为题,与李明洁共同回顾了“纽约的损毁与愈合”,探讨了全球化退潮时代的都市动荡、社会记忆与个体命运。

咖啡色与深蓝色:城市创伤的情感底色
李明洁在开场便强调,这本书并非严格意义的人类学著作,而是“带有人类学关怀的调研札记”。她以“咖啡色”和“深蓝色”区分书中不同年份的章节首页的底色,“这也是城市创伤的情感底色”:2018年至2019年的纽约像一杯浓郁的咖啡,复杂多元且充满活力;而2020年3月后,疫情席卷全球,纽约变成了一片“忧郁的深海”。
“2020年后的文字并非我主动想写,而是被迫记录。”李明洁坦言,2020年春以后,纽约的日常系统彻底崩解,宵禁中的城市、空荡的华尔街、被木板封住的第五大道商厦橱窗,这些画面成为书中“破坏实验”的具象化表达。她特别提到一个细节:2020年6月,她在第五大道目睹了萨克斯百货公司旗舰店雇佣黑人保安和猎犬值守的场景,“你能想象这是纽约的第五大道吗?但它确实就发生在你的眼前”。
陆晔在对谈中特别关注书中的这类视觉叙事。她指出,李明洁的照片和文字保存了纽约“正在消失的记忆”,比如街头标语等。“这些细节若不被记录,就会被时间抹去;而李明洁的学术训练让她能捕捉到符号背后的社会意义。”

“我们都是历史的证人”:个体在历史中的挣扎
“破坏实验”原是社会学概念,指通过轻微违反规则来观察社会反应。但李明洁认为,疫情和种族冲突等事件对纽约的冲击远超“破坏”,而是几近“摧毁”。她分享了书中几个人物的故事:土生土长的纽约本地人维尼医生因政治立场转变(从民主党支持者转为共和党人),被同行孤立。鲁斯兰是住在布鲁克林的俄罗斯裔美国人,俄乌冲突爆发后,他带着家人迁往佛罗里达,却失去了所有客户。“这些人的日常生活不是被‘破坏’了,而是被连根拔起。”李明洁引用西蒙娜·薇依的比喻,“极度的不幸”像钉子,“钉尖钉在灵魂的核心中,钉的粗头就是散布在整个时空中的全部必然性。”
陆晔认为:记忆可能是私人的,但是当你把它拿出来面对公众的时候,它就会变成社会记忆的一部分,“我们都是历史的证人,个体记忆反而成为社会记忆最珍贵的底片。”

面对复杂现实的书写困境
当读者问及“如何平衡真诚和真相、坦率和草率”时,李明洁坦言:“完全的真相难以企及,但每个诚实的片面都是对谎言的抵抗。”
陆晔则指出,李明洁的学术训练让她的观察超越普通游记:“她对时代广场广告牌的解读,揭示出商业、政治与文化的多重纠葛,这种‘交叉验证'正是专业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工作态度和方法”,这种不做断言的忠实记录,凸显了这本书可以引发的更深入思考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