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凝视。

致敬老战士。

开幕式现场。


在宁夏美术馆肃静的展厅里,时光仿佛凝固。一幅幅巨幅肖像中,白发苍苍的老兵们目光如炬,庄严敬礼的姿态令人肃然起敬。这些历经战火洗礼的面容,与陈列其侧的功勋章、老照片共同诉说着一段段永不褪色的记忆。8月26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凝视——宁夏老战士影像展”隆重开展,这是摄影家关海涛历时五年追寻与记录的成果,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五年追寻
用镜头抢救
即将消逝的历史记忆
展厅内,参观者们静静驻足。抗美援朝老战士姜德元的女儿姜苏兰站在父亲的巨幅肖像前,激动地表示要带父亲亲自来看展。不远处,韦启忠老战士的家人三代同堂,在老人的照片前缅怀今年5月刚离世的亲人。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展厅里上演,每一幅照片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故事。
这个触动无数人心弦的展览,源于关海涛五年前的一个决定。作为银川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和宁夏摄影家协会会员,关海涛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接触到几位年事已高的老战士。当他意识到这些历史亲历者正在渐渐老去,一段段珍贵的历史记忆即将随之消逝时,毅然决定组建团队,开始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影像记录工程。
五年来,关海涛团队的足迹遍布宁夏各地。他们常常驱车数小时,只为寻找一位老战士的住处;有时为了等待老人身体状况好转,需要多次往返探访。拍摄过程中,关海涛特别注重捕捉老战士们的表情和眼神细节,使用黑白摄影强化光影对比,让每一条皱纹都诉说历史,每一个眼神都传递力量。除了拍摄肖像,团队还详细记录每位老战士的口述历史,收集整理他们的老照片和珍贵实物,包括功勋章、证书、战友合影等。这些实物与影像相互印证,构成了完整的历史叙事。
光影叙事
用影像构建跨越时空的精神桥梁
展览现场,52位老战士的肖像以统一的艺术风格呈现,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每幅肖像旁都配有老战士年轻时身着军装的照片,以及他们珍藏的功勋章、战友合影等实物。这种精心设计的展陈方式,让观展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时光的流转和精神的传承。
关海涛的摄影手法极具特色。他采用简洁凝练的构图,将焦点完全集中在老战士的面部表情和眼神上。通过精准的光影控制,照片中的每一条皱纹都清晰可见,每一个眼神都充满故事。抗美援朝老战士韦启忠的肖像中,老人敬礼的姿态庄严肃穆,眼神坚定有力,令人仿佛能看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样的影像处理不仅展现了老战士当下的容貌,更折射出他们历经岁月洗礼而不改初心的精神品质。
展览还创新性地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参观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收听老战士的口述录音,观看采访视频。这种多维度的展示方式,让历史变得可听、可看、可感。来自银川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官何鑫在观展时感动落泪:“我的太爷就是抗美援朝老兵,现在老人已经不在了。看着这些照片,听着他们的讲述,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
精神传承
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散发光芒
“凝视——宁夏老战士影像展”超越了普通摄影展的意义,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展览期间,主办方创新推出了“光影中的思政课”系列活动,组织大中小学生集体观展,并邀请关海涛现场讲解创作历程和老兵故事。这种沉浸式的教育方式,让年轻一代对历史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
学生杨莉菲在参观后深有感触:“在凝视一幅幅老战士肖像照的过程中,我们重温了那段气壮山河的民族史诗。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这样的感悟正是关海涛创作此系列的初衷。他希望通过影像的力量,让年轻一代了解历史、铭记英雄,将老一辈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
展览的社会影响持续扩大。许多参观者表示,通过这个展览,他们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一位年轻观众在现场感慨道:“以前在课本上读到历史时,总觉得距离很遥远。但这些老战士的照片和故事,让历史变得触手可及。”这种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传承,正是关海涛最希望看到的效果。
永远铭记
仍在继续寻访在世的老战士
关海涛的计划还在继续。他打算将这些影像和口述历史整理出版,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和铭记这段历史。同时,他仍在继续寻访在世的老战士,为这个系列增添新的内容。“这些老战士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关海涛说,“他们的故事应该被永远铭记。我的镜头不仅要记录他们的现状,更要让后人通过这些影像,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精神力量。”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关海涛用五年的坚守,完成了一次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每当观展者驻足于这些肖像前,与照片中的目光交汇时,都能感受到那种跨越时空的精神传递。这种无声却震撼人心的力量,正在唤醒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继续焕发光彩。历史不曾远去,英雄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记者 王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