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顺德对接广州、对接湾区的“北大门”,陈村在教育领域再放大招:携手华南理工大学,打造全省首个镇域教育私域大模型;引进江西省特级教师、江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加盟陈村名校长队伍;三年内打造300名骨干教师、高层次教育人才占比领跑顺德,陈村镇“智教优师”工程剑指教育新高地……

4月28日,陈村镇“智教优师”领航工程正式启动。
强师+AI=未来
名师工作室+AI大模型双核驱动
4月28日,陈村镇“聚力百千万 AI领航强师路”——陈村镇“智教优师”领航工程启动大会在首都师范大学顺德适子未来学校举行。大会聚焦“AI赋能教育”与“智教优师”两大核心,用科技重塑教育生态,发布《陈村镇“智教优师”领航工程行动方案(2025-2027)》,标志着陈村教育正式迈入“强师工程”3.0时代。
会上,陈村携手华南理工大学,与该校孵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微科智检签署“教育AI全域赋能”项目战略合作协议,引入自主研发的私域大模型技术,打造全省首个镇域教育私域大模型。该技术具备安全合规、精准适配、智能分析等优势,未来将为陈村教师提供个性化教学支持,帮助学生构建数字画像,实现“因材施教”。
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翰表示,教育大模型的落地只是起点,未来将与政府、学校、公益组织紧密合作,确保项目有序实施,通过开展“AI+教育”专题培训,帮助教师从“会用”到“善用”,同时不断完善迭代机制,持续优化模型功能,以更好地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

“教育AI全域赋能”项目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现场。
活动上,陈村首次聘任15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的专家担任“科学副校长”,涵盖现代农业科技、人工智能等领域。他们将以“五个一”任务(开发课程、组织研学、指导科创等)推动校园科技创新。
同时,17个陈村镇“智教优师”领航工程名师工作室正式授牌,覆盖特级教师、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等类别。值得一提的是,江西省特级教师、江西省第五批名校长培养对象钟事金已赴陈村镇石洲小学任校长,并成为陈村首个特级教师工作室主持人,这是陈村近年引入的又一管理经验领先、专业素养领航的优秀拔尖名校长。


17个陈村镇“智教优师”领航工程名师工作室正式授牌。
行动方案发布
三年培育300名骨干教师
当天,陈村正式发布《陈村镇“智教优师”领航工程行动方案(2025-2027)(下文简称“方案”),未来三年将围绕师德建设、梯级培养、人工智能赋能等多个方向发力,力争实现高层次教育人才占比提升至30%,新增50名区镇级名师、17个名师工作室,构建“职初教师—新锐教师—先锋教师—领军教师—教育名家”递进式培养体系。
根据方案,陈村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贯穿教师招聘、考核、晋升等全过程。通过“师德师风建设年”“我的教育故事”宣讲等活动,强化教师思想政治轮训,并宣传优秀师德案例,树立教育行业标杆。
为实现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与能力跃升,陈村创新提出“三类四阶五梯”培养机制。“三类”:学科教师、教研尖兵、管理干部分类培训体系;“四阶”:根据教师成长阶段划分为“新手、熟手、能手、高手”;“五梯”:搭建职初教师成长、新锐教师发展、先锋教师培育、领军教师标杆、种子校长引领五大阶梯。
针对不同层级教师,陈村明确了精准培养路径,分类别、分阶段、分层级精准施训。陈村提出到2027年,打造培养50名区镇级以上领航名师、300名镇校级以上骨干教师、500名优秀教师组成的强师体系,新增1个特级教师工作室,16个名校(园)长、名教师(班主任、少先队名师)工作室,形成“金字塔”式人才梯队。
陈村还将实施“活水引流”计划。引才:年度新教师招聘中,研究生占比不低于85%;育才:建立“3·10·30”人才储备库,重点培育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和特级教师潜力人才;用才:推行教师校长跨校交流,骨干教师比例不低于流动总数的30%,促进优质师资均衡配置。
此外,科学副校长团队建设被纳入创新举措,陈村推行“高校专家+企业导师”双指导机制,通过“3+X”课程体系(必修科学教育等政策+选修人工智能教育等模块),培养复合型科教人才,并实施“五个一”任务驱动,如开发校本课程、组织校企研学等。
不仅如此,陈村还将落实教师减负清单,严控社会事务进校园。同时,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组建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团队,全面关注教师身心健康。

陈村镇首批科学副校长聘任仪式现场。
陈村镇党委书记黄东青表示,陈村将以三个“更”字为方向,厚植教师成长沃土。一是更开放的平台,打破“教室围墙”,推动教师带领学生走进企业和城乡,让陈村成为教学与实践的“超级平台”;二是更智慧的支撑,借助AI全域赋能项目,深入推进与高校合作,实现人工智能培训全覆盖;三是更协同的生态,以“高校+名师+名校”三维培养体系,推进校际、集团、高校基地“教研联盟”协同发展,实施教师精准培训。
顺德区教育局副局长刘进华表示,希望陈村以“三个着力”推动方案落地见效,即着力智能教育转型,打造教师发展新范式;着力教育家精神培育,树立师德师风新标杆;着力体制机制创新,探索队伍建设新路径,为全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陈村经验”。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吴海泉
图|陈村宣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