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合肥211,盛产隐秘大佬

时间: 2025-05-04 09:45:00

一笔校友捐赠,意外让这所合肥211爆红。

事情始于近日合肥工业大学宣布,该校杰出校友、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个人通过阳光电源公益基金会向母校捐赠人民币1亿元,今年正是合工大80岁生日。

乍听陌生,合工大却是大佬辈出。曹仁贤,自1986年考入合肥工业大学,人生轨迹便开始变化。40年匆匆岁月,他在合工大当过老师,后来又创办阳光电源,如今执掌一家千亿市值上市公司,登顶合肥首富。

印象中,合工大在中国高校圈中并不起眼。正如外界谈起合肥的大学,往往会首先想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但透过曹仁贤,我们看到了无论是新能源领域还是造车圈子,都遍布合工大学子的身影。

汽车工业三分天下,合肥工大独占其一。”这句话放在当下的中国工业时代,沉甸甸。

合肥首富,又给母校捐钱了

“39年前,我从家乡背着行囊走进向往已久的合肥工业大学,这里是我梦开始的地方。”演讲中聊起母校,曹仁贤至今记忆犹新。

故事要从1986年说起。那一年,18岁的曹仁贤考上合肥工业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此后便在合肥扎下根。在校期间,由于成绩优异,他被学校推荐为免试研究生,毕业后选择留校任教,从事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研究和教学。

随着研究越发深入,曹仁贤认为应该把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于是便萌生创业的想法。1997年,曹仁贤凑了5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在合肥市租下一间不足20平米的小房间,成立阳光电源,进军光伏行业。

彼时,新能源产业在国内还处于新生阶段,由于市场需求小、相关的基础设施缺乏,公司创业初期的日子并不好过,不得不做一些传统的电源业务来维持公司经营。直到2003年,阳光电源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光伏逆变器,并在上海成功并网发电,打破国外企业的垄断。

这更加坚定了曹仁贤全力投入光伏、风能等新能源产品的决心。到2009年,阳光电源已占据国内新能源逆变器60%以上的市场份额,居全国第一。曹仁贤很快迎来了人生高光时刻——2011年,阳光电源成功登陆深交所,成为“中国新能源电源行业第一股”,最新市值高达1256亿元。

此外,曹仁贤还带领公司向新能源电站、氢能等领域进军,收获了阳光新能源、阳光氢能两大独角兽企业。随之而来的,则是曹仁贤一度蝉联“安徽首富”。

功成不忘母校。这些年,合肥工业大学与阳光电源成立的联合实验室坚持围绕新能源发电及并网关键技术开展持续性攻关,不仅在光伏逆变器、风电变流器等新能源发电核心装备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产业化科研成果。一个细节是,在阳光电源研发团队中,至今不少技术骨干都来自合工大。

“母校不仅教会我专业的知识和技术,更赋予我开拓进取的信心和能力。这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曹仁贤在捐赠仪式上回忆。自2012年开始,阳光电源便在合肥工业大学设立“阳光电源奖学金”,用于奖励在校表现品学兼优的学生,十多年间从未间断。

每逢母校生日,曹仁贤曾多次向母校捐赠。这一次,正逢合肥工业大学成立80周年,曹仁贤个人通过阳光电源公益基金会向母校捐赠1亿元,一举创下该校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个人捐赠

他聊起捐赠初衷,“希望我能贡献一点点力量,为母校科研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助力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本笔捐赠,将用于支持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助力合工大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

从黄世霖到尹同跃

这些大佬,都来自合工大

在外界印象中,合肥工业大学在国内高校圈一直是颇为低调的存在。

但你可能不知道,这里已经走出诸多隐秘大佬。比如宁德时代的“技术灵魂”黄世霖。1989年,黄世霖本科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应用物理系半导体器件与微电子技术专业,毕业后回到家乡宁德市当公务员。此后他与高中好友曾毓群一同创业缔造宁德时代,打造一个万亿帝国。

2022年,黄世霖辞去公司副董事长、董事、董事会战略委员会委员和副总经理职务,退出宁德时代管理层。但公开资料显示,目前黄世霖仍为宁德时代第三大股东,个人财富近千亿,算是合肥工业大学身家最高的校友。

有意思的是,黄世霖所处的能源产业与汽车行业休戚相关。而合肥工业大学,则有着汽车产业“黄埔军校”之称,系国内最早开设车辆工程专业的高校之一。“汽车工业三分天下,合肥工大独占其一”的口号并不夸张,这里走出不少汽车界掌门人。

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一位安徽老乡。1980年,尹同跃参加高考,并将合肥工业大学(当时为“安徽工学院”)的汽车专业填作第一志愿,“当时汽车是高科技,很稀少,就报了汽车设计专业。”

毕业后,他先是进入一汽集团工作。直到1995年,芜湖市政府筹建奇瑞汽车的前身——安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并力邀曾任一汽总装车间主任的尹同跃回乡造车。历经二十多年风雨,奇瑞已发展成一家以汽车产业为核心的多元化企业集团。

就在尹同跃创办奇瑞不久,一个名叫方运舟的毕业生也加入奇瑞。他们师出同门,都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汽车系。后来,方运舟一路做到奇瑞新能源项目主持人。2014年,方运舟离开了奇瑞,北上攻读清华博士后,师从欧阳明高。同年10月,方运舟联合了亿华通、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清华大学背景的机构和企业,以及前奇瑞老同事,共同在浙江桐乡成立了合众新能源,即哪吒汽车。

从合工大走出,他们带领的车企逐渐在中国汽车产业占据重要地位。只是时过境迁,他们也来到分岔路口——奇瑞汽车是国内最早突破百万销量的汽车自主品牌。与之相对应的,曾经风光无两的哪吒汽车却渐渐在造车新势力中掉队,见证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变迁。

这份名单很长,还有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首席科学家刘汉如、雅迪科技集团董事长董经贵、江淮汽车前董事长左延安、东风/一汽前董事长徐平、安凯汽车前董事长戴茂方……他们在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史上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随着汽车行业向新能源转型,合工大学子又迅速聚集在产业链上下游。比如,林巨广创办巨一科技,聚焦智能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解决方案;张海莹创办的地上铁,致力于新能源物流车数智化运营服务;胡继红则与丈夫联手创办了绿源电动车。此外,活跃在国防科技、电子信息、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合工大校友更是不胜枚举。

这些在不同领域开疆拓土的掌门人,正是合工大实力最生动的注脚。

工业兴国

一所隐秘211走到台前

北带淮河,南襟长江。今年正是合工大80岁生日。

1945年,正值抗日烽火后百废待兴之时,安徽省立蚌埠工业职业学校应运而生。后三徙其址,数易校名,历经与安徽工学院、安徽水利电力学院合并重组,1958年更名为合肥工业大学,1960年被中共中央批准为全国64所重点大学之一,又先后被评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外界谈起合肥高校,往往首先想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更早的合肥工业大学,常常显得有些黯淡,就连校友们也常常开玩笑说是“三流211”。

殊不知,承载“工业兴国”使命,在新中国工业建设史上,合肥工业大学一直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与湖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现并入吉林大学)、燕山大学,被并称为“机械四小龙”。

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合工大“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开始逐步形成。“除了理论功底要扎实,我们还特别强调实践能力,从校办工厂到南京、上海汽车制造厂,在企业生产一线锻炼,贯穿了我整个大学生活”,尹同跃曾回忆母校时光,“正是母校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为我们日后的成长打牢了基础。”

这也成为合工大最为突出的底气。一组数据显示,如今学校有1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培养了50余万名校友为国家发展尤其是工业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70%以上毕业生服务于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行业。

“厚基础、重实践”的育人传统传承至今,鼓励着众多合工大学子投身创业。而为了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合工大与地方共建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合工大智能院)、中试孵化平台等,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畅通“转化”之路。

上述合工大智能院,构建了“平台支撑—科技支撑—人才支撑—金融支撑—市场支撑”的科技企业培育体系,竭力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还通过举行创新创业大赛,为科创团队争取早期融资机会。成立至今,已支持合肥工业大学校内团队及合工大智能院共建单位等科研团队累计130余项项目开展技术研发、成果培育及转化,累计培育高科技企业190家。

“1978年我考入合肥工业大学时,老师讲的最多的就是工业兴国的神圣使命。”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善林思绪曾回忆。如今,中国制造业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增加值占GDP比重高,但制造业工程师占从业人员比重却较低。以工科见长,合工大学子迎来属于自己的时代。

这是我国产业变迁的一缕缩影。那些曾被掩埋的理工高校和学子,正成为中国科技战场的生力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资界”(ID:pedaily2012),作者:吴琼,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