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黄沙水产中心今日开业!在这里看见广州的海味记忆与现代转身

时间: 2025-09-08 16:45:00

在广州,若要找一处能把“海味”与“人情”揉进一锅的地方,黄沙水产市场一定榜上有名。凌晨,批发商在湿漉漉的地面穿梭,砧板敲击的木槌声与商贩的吆喝声交织回荡,海鱼、花蟹、龙虾在摊位里翻腾跳跃,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31年过去,黄沙水产市场迎来升级。9月8日上午,位于广州市荔湾区东洛围码头的黄沙水产中心(黄沙水产新市场)正式开业,一座现代化“水产航母”正沿着珠江缓缓驶向未来。

记者在现场获悉,新中心约八成商户来自原市场。为了鼓励入驻,黄沙水产中心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提供3个月装修免租期、3个月开业免租期,以及车辆进出停车费减免等支持。据广州黄沙水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涵介绍,黄沙水产中心目前水产批发业态商户的入驻率已超过97%,涵盖了所有品类的核心商户,展贸、餐饮等其他业态招商率也接近80%,招商工作进展顺利。

烟火气与现代感并存

自1994年开办以来,黄沙水产市场三十年间几乎成为华南海鲜交易的代名词,培育形成全球知名的黄沙水产品牌。年交易量超32万吨,年交易额突破127亿元,“全国水产品价格风向标”的名号绝非夸张。

对于广州人而言,黄沙水产市场不仅仅是买卖海鲜的地方,也是舌尖上的记忆坐标。无数家庭的年夜饭、朋友聚餐、婚宴寿筵,都能追溯到这里。有人说,如果没有在黄沙买过一条鱼,就不算真正“入味”广州。

正因如此,搬迁的消息一度引发热议:搬走了,这份“鲜活”还能延续吗?老市场的烟火气,会不会在钢筋水泥间消散?早在2020年,为响应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号召,广州港集团牵头启动黄沙水产中心项目,选址东洛围码头,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于2024年3月通过联合验收。如今,这座总建筑面积达11万平方米的黄沙水产中心正式开门迎客。

走进新市场,映入眼帘的已不再是湿滑拥挤的摊位,而是宽敞明亮的现代化建筑群。走在通道上,既能听到鱼虾翻腾的声音,也能感受到现代科技的发展。可以说,这里既保留了市井烟火气,也满足现代化消费需求。

与以往鱼虾依靠冰块保鲜不同,如今新市场引入集中供冷、供氧、供海水系统,技术实现升级,成为全国首家实现“天然海水—氧气—冷媒”集中一体化供应的鲜活水产批发市场:通过1500吨级海水趸船实现24小时管道直供天然海水,全真模拟海洋生态;集中供氧与冷媒系统直供商铺,提高安全性,显著降低商户运营成本。

此外,新市场还打造了“数字黄沙”项目,该平台整合交易、物流、溯源、支付等全链路服务,实现无纸化开单、智能结算、车辆调度与冷链监控,整体运转效率大幅提升,打造真正“数字市场”。

从鱼市到产业中心

若将视野放宽,黄沙水产的搬迁并非简单的市场迁址,而是广州城市升级的必然选择,是一次从“市场”到“产业”的跃迁。

过去在老市场,交通拥堵、设施陈旧,每逢台风暴雨,通行受阻的场景时常出现。如今新市场的定位格外清晰:交易、物流、展贸、电商、文旅“五位一体”。它不再只是“卖鱼”的地方,而是珠三角海洋经济的一块重要拼图。

广州是一座因食而兴的城市,“食在广州”的名声不仅源于粤菜的精致,也依赖食材的丰盛。而黄沙水产市场,正是这种丰盛的源头之一。据郑涵介绍,新市场汇集了全球超过200个品种的活鲜水产品,还新增了冰鲜冻品、水产加工品等品类,除了水产批发交易,特色餐饮、生鲜加工、生鲜超市、海洋文化等新业态也将入驻,未来这里会成为“食在广州”的新名片和文旅新地标。

记者了解到,黄沙水产中心以“批发—零售—文商旅”三大功能岛为核心,通过空中连廊、垂直货运走廊及智能动线设计,彻底实现人车分流与干湿分区。商户不再“人货混行”,消费者也可在商场式环境中舒适采购。同时,市场配套建设国内首个智能水产品安全中心,引入“产品溯源—检验检测—智能监管—食安宣教”四位一体机制。驻场第三方检测机构每日对水产进行兽药残留、添加剂等指标快检,数据实时上传并公示。

从一条鱼的游动,可以看到全球化贸易、冷链物流与数字平台交织的复杂网络。黄沙水产中心,正是这张网络的重要节点。在这里,海鲜流通被串成完整的产业链:全球采购让世界各地的优质海鲜登陆广州;冷链与电商实现线上线下联动;高效物流配送探索进一步提升效率。据广州港集团预计,新市场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超千亿元产值,创造约10万个就业岗位。

中国水产流通加工协会会长崔和评价道,新市场的设备改造升级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能满足各类水产品的需求,是一次重要的产业升级。

老黄沙的记忆也有归处

“市场迁了,老黄沙就没了吗?”这是许多老广的疑问。

事实上,老黄沙不会被抹去。“黄沙水产老市场将整体有序迁出水产批发业态,现旧址将进行全面升级改造,依托荔湾区的历史文化优势和资源,打造成为广州滨水旅游文旅的新名片。”郑涵说道。

广州的城市更新,从来不是单纯的推倒重建。黄沙水产中心的启用,让曾经泥泞、拥挤、混乱的市井生活进入现代治理轨道:冷链物流、数字平台、智能管理,让交易更高效、安全;摊位宽敞明亮,通道整洁有序,让烟火气在秩序中延续。这背后,是广州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战略:消费升级的本质,并非让烟火气消失,而是让它更有序、更鲜活。

黄沙水产中心,既是广州港集团海洋经济战略的核心,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千亿产业链的引擎。对普通市民来说,它更直接地关乎“今晚餐桌上的那条鱼”。据郑涵介绍,黄沙水产中心地处荔湾、海珠、番禺交界,毗邻佛山,有多条城市主干道和高速公路连通到黄沙水产中心,室内配备了超过500个停车位,方便市民自驾前往。公共交通方面,地铁十号线东沙站已开通,市民步行15分钟即可到达,公交79路、445路也可抵达市场周边。近期,黄沙水产中心还与广州巴士集团联合开发了“黄沙水产中心海鲜公交专线”,市民可乘坐专线实现无缝接驳,打通出行“最后一公里”。

商户郑永强对新市场充满期待,“新市场环境更好、交通便利,同样临近江边,未来客流应该会比以前更多。”同时,他还提到新市场提供海水、氧气直供服务,解决了以往需要频繁联系供应商的麻烦,为商户节省了不少精力和成本。

或许多年以后,当人们在新市场里边逛边拍视频时,仍会怀念老黄沙的吆喝声。但这正折射出城市的两面:一面是怀旧的味觉,一面是前行的步伐。从批发市场到水产航母,广州在保留鲜活烟火气的同时,也在驶向更辽阔的海洋。

文|记者 詹淑真 董鹏程

图|记者 董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