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赵清华 通讯员 李英杰 李帅毅
4月28日的人民大会堂,当沉甸甸的“全国先进工作者”奖章垂落胸前时,举重运动员崔哲下意识挺直了腰背。这个曾在巴黎残奥会赛场卧推119公斤重量的动作,此刻承载着更复杂的情感重量——距离家乡菏泽市定陶区举办的全国锦标赛仅剩七天,这位38岁的残奥冠军仍在训练日志里写道:“过去为国征战是使命,如今在家乡父老面前比赛,每公斤重量都承载着双重期待。”

二十三年举重路:从银牌魔咒到历史突破
训练馆斑驳的墙面上,四枚泛黄的银牌在晨光中泛着微光。这是崔哲特意悬挂的“警醒墙”,记录着2008至2021年间四届残奥会的遗憾。“每次训练前都要望一眼,像在跟过去的自己较劲。”2024年巴黎残奥会女子41公斤级决赛现场,当电子屏显示“119kg”的试举重量时,现场解说员倒抽冷气——崔哲创下了新的奥运会纪录。

杠铃杆的防滑镁粉簌簌飘落,崔哲的双手在杠铃杆上反复摩挲。场馆顶灯将她的影子投射在地胶上,与四年前东京赛场那个因4公斤之差屈居亚军的影子重叠。随着一声低吼,重达119公斤的杠铃如命运之锚被拔地而起,定格在裁判亮起的两盏白灯中,看台上突然爆发出山东方言的欢呼声。
从2002年入选省队至今,崔哲的职业生涯簿上镌刻着令人震撼的数字:全球50余场赛事,47金8银3铜的战绩,其中包含2022年杭州亚残运会的四连冠和2023年世锦赛双金。
杠铃上的年轮:永不弯曲的生命弧线
清晨六点五十分,训练基地的晨雾还未散尽,崔哲已系紧护腰带走向训练台。孙亚飞教练的手机备忘录里,精准记录着这位弟子雷打不动的时间表:7:00-7:30早操激活肌肉群,9:00-11:00专项训练打磨技术细节,14:30-17:00体能训练强化核心力量。这份看似单调的日程表,崔哲坚持了二十余年。

2002年7月,16岁的崔哲迎来命运转折。因1岁时罹患小儿麻痹症导致下肢残疾的她,初中毕业后,当定陶区残联为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崔哲参加了运动员选拔,经过一个月的试训,她通过了身体的各项测试,成为了一名运动员,点燃了她黯淡的人生。
最初被选入羽毛球训练队的崔哲,很快因移动受限陷入困境。2003年初,通过跟教练的沟通,转入了残疾人举重项目。面对陌生领域,身高仅1.55米的瘦弱女孩展现出惊人魄力,“我要通过举重实现人生价值。”
转项仅三个月,崔哲便在山东省第六届残运会上勇夺首金。2005年入选国家队的她开启辉煌征程:2008年北京残奥会斩获银牌,此后连续四届残奥会摘银,并多次打破世界纪录。
“每块奖牌都是重新站立的勋章。”如今作为国家残疾人举重队队员的崔哲,常以自身经历激励新人。从身材瘦弱的残疾少女到“力量女神”,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生命的重量,从不因身体缺憾而减轻分毫。
生命的托举:从赛场到讲台的重量传承
“站上巴黎领奖台时,我听见观众席上传来了一阵阵的中国加油声。”2024年11月,崔哲在定陶区实验中学的演讲台上,向500多名师生展示残奥金牌,三年来她已经16次走进校园,足迹覆盖定陶区10所中小学,每场听众均超500人。

其中,高一女生小蓝(化名)的变化让班主任感慨,“这孩子右眼失明后,性格孤僻,从不抬头看人,现在能站在讲台朗诵自己的作文。”原来,在小蓝听完崔哲的励志故事后,经常与崔哲沟通交流。在崔哲的感召下,性格逐渐变得开朗起来,学习也有了很大进步,她的家长为此非常开心。
暮春的鲁西南平原上,崔哲正在为人生第51场赛事调整握距。定陶区体育馆新铺的举重台泛着松香,看台座椅已印上“齐鲁儿女”的篆体字样。当被问及赛后规划时,这位冠军拍了拍随身携带的《运动康复学》教材说,“每个奖牌都是逗号,我要把二十三年的训练经验,写成帮助更多人的长句子。”
远处,黄绿色的麦浪正在抽穗,恰如那些等待破茧的生命,在五月的风里积蓄着向上的力量。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