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6日,重庆三峡学院公布“防火墙及DNS设备采购”拟中标结果,但当75万元的招标价格与299元的电商售价形成2500倍的荒诞价差,击起了公众质疑的千层浪。
尽管三峡学院最终取消了采购招标,但这一事件却撕开了公共采购领域长期存在的制度伤疤。这场由一台普通千兆路由器引发的舆论风暴,折射出高校采购体系在监管缺位、权力失范与制度漏洞下的深层危机。

荒诞剧幕:离奇报价背后的异常竞标
重庆三峡学院公布“防火墙及DNS设备采购”拟中标结果,丰都县洪正商贸有限公司以85万元总价胜出,其中普联“TL- R473G”设备被标注为“出口防火墙”,单价高达75万元。这一价格与该设备在电商平台299元的售价形成巨大反差,引发外界质疑。短短3天后,专业人士证实该设备实为普通家用路由器,与招标文件中要求的网络安全设备标准严重不符。
此次竞标中,三家企业的报价表现尤为异常。除了洪正商贸的85万元报价,中国移动重庆分公司给出88.7万元,重庆昌隆集实业则报价89.998万元,三家报价均远超市场合理区间,且彼此之间差距极小。
中标方洪正商贸的资质问题更为突出,工商信息显示,其连续三年参保人数为零,注册地址位于农村自建房,缺乏任何网络安全设备供应资质,这样一家企业却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让整个招标过程的公正性和合规性遭受严重质疑。
乱象剖析:技术伪装与利益同盟下的操作
有网民在抖音上公开质疑,其在招标文本中,设备参数设置暗藏玄机。普通的家用路由器被包装成“出口防火墙”,刻意模糊关键技术指标,如防火墙吞吐量、并发连接数等核心参数,仅用“满足校园网络安全需求”等模糊表述带过。这种偷梁换柱的手段,利用采购评审的专业壁垒,将明显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包装成符合招标需求的设备,使得违规采购行为得以披上“合规”的外衣。
有业内人士认为,在评标环节里,按照正常采购流程,评审专家需要对产品技术参数、市场价格进行严格审核。但面对异常离谱的报价和产品错配,评审专家却集体保持沉默,未提出任何异议。这种反常现象背后,可能存在专业能力不足导致无法辨别问题的情况,也有可能是利益关联使得评审流于形式,暴露出现行专家评审机制在专业性和独立性上的严重缺陷。
广东格厚律师事务所卢卫国律师指出,从三家竞标企业的报价和中标结果来看,围标、串标的嫌疑较大。三家企业报价高度接近且均远超市场价,有可能通过事先约定报价区间、轮流中标等手段,将原本公开公平的招标活动异化为“表演式竞争”。洪正商贸作为一家“空壳公司”中标,极有可能是被用作利益输送链条中的“白手套”,以降低竞争门槛,为幕后操控者谋取不当利益。
破局之道:制度革新与监管重构
在高校采购领域,南昌大学和华侨大学积极探索,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提升采购效率与透明度,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宝贵经验。
南昌大学在2021- 2023年间,进行了全面的采购制度改革。2021年,修订出台6项规章制度,创新自主采购组织形式,明确各部门在采购中的主体责任,避免推诿扯皮。2022- 2023年,建立采购预算一体化工作机制,解决批量立项难题,增强采购计划性。为规范文本,制定多种采购文件范本和评审标准,提高审查效率、降低风险。2023年,借助“数字南大”建设,打造全流程数字化采购平台,打通关键数据链条,实现留痕监管,防范围标串标。
华侨大学在采购改革中,注重制度建设和流程规范。制定《华侨大学招标与采购活动归口管理规定》,明确招标与采购管理中心等各部门职责,确保采购活动有序进行。在采购限额标准上,区分不同资金来源和项目类型,规定详细的采购方式和限额。如2025年,学校货物与服务统一采购限额标准为5万元,不同金额区间对应不同采购方式,使采购流程更加清晰、规范,保障采购工作高效、公正开展。
有专家表示,要从根本上解决“天价采购”等乱象,需进行系统性的制度革新与监管重构。首先,应构建跨部门联动的“大监管”体系,整合审计、纪检、财政等多方力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其次,利用大数据技术搭建采购信息公开平台,将预算编制、招标过程、合同履行等关键环节全程公示,接受社会监督,让采购活动在阳光下运行。
文丨记者 彭纪宁 实习生 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