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科普丨降血脂的误区,你中了几个?

时间: 2025-09-03 11:09:00

【来源:健康八桂】

血脂检查主要包含4个项目,分别是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很多患者在体检或者就诊时,看到血脂检查报告单上有一项或几项指标出现异常,常会感到困惑,甚至有些紧张。接下来,带大家认识相关的误区。

误区一:血脂检查的4项指标只要升高都不好,都必须进行治疗。

实际上,在这4项指标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对人体是有益的。它能将人体内的胆固醇转运到肝脏进行分解,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所以也常被叫做“好胆固醇”。而另外3项指标升高,属于血脂异常的情况。但这3项指标升高后是否需要治疗,要结合升高的原因、升高的幅度,以及是否存在并发症等多种因素来综合判断。

误区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因此只要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正常范围就万事大吉了。

其实,甘油三酯升高对人体健康同样有害。它也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且当甘油三酯重度升高,达到5.65毫摩尔/升(正常范围为≤1.5毫摩尔/升)时,还可能引发急性胰腺炎。因此,甘油三酯升高也需要重视。

误区三:他汀类调脂药是治疗血脂异常的有效药物,只要服用这类药物,在饮食等方面就可以不加节制。

我国血脂管理指南明确提到,初次发现血脂异常的患者,首先应进行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等。经过3至6个月的生活方式调整后,若血脂仍处于异常状态,再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同时,合理使用调脂药物。由此可见,改变生活方式是治疗血脂异常的前提和基础。

误区四:即便患了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包括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等),只要血脂4项检查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就不需要或可以停用调脂药物。

调脂药物的作用不只是降低血脂,它还能起到稳定、逆转甚至消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进而防止斑块破裂,从根本上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有患者使用药物后血脂已达标,但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斑块尚未消除。若此时贸然停药,原本稳定的斑块可能会变得不稳定,甚至出现破裂,进而引发心脑血管事件。因此,使用调脂药物不能中途随意停止,对于因斑块形成导致血管狭窄的患者,应坚持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

误区五:他汀类调脂药会损害肝脏、引发肌肉酸痛或诱发糖尿病。

任何药物都有两面性,既有治疗疾病的作用,也可能存在不良反应,关键是要权衡主次。他汀类调脂药是目前全球研究充分、作用机制明确的药物,也是能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总死亡率的药物。相比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它在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治疗作用更为重要,总体而言获益远大于风险。

临床实践表明,他汀类调脂药的不良反应多在大剂量使用时出现,比如阿托伐他汀每天使用80毫克(即强化治疗)时,可能会引起转氨酶升高、横纹肌溶解,或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而每天使用20毫克时,通常是安全的,患者无须过度担忧。为及时发现可能的不良反应,服药者可遵医嘱定期进行肝功能、磷酸肌酸激酶、血糖等指标的化验监测。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