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德州##宁津# 感恩遇见,您可以点下“关注”,每天了解各地地理和人文。
一、历史事件与行政变迁
1. 宁津镇(原城关镇)
源于金天会六年(1128年),原临津县城因洪水毁坏,东迁25里重建,取“安宁”之意改名“宁津”,后历经城关镇、宁津镇等名称演变。
2. 保店镇
古为胡苏亭,东魏设胡苏县,唐改临津县。金代县城被洪水冲毁后迁治,此地保留“保安镇”之名,清代演变为保店。
3.刘营伍
金天眷三年(1140年)置屯田军,村名源于“营伍”建制,刘姓迁居后定名。
二、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
1. 大柳镇
原名青龙镇,明永乐年间一妇人因“抱大携小”感动军官,村民插柳避祸,后改名为大柳镇。
2. 龙潭村
传说东海龙王将偷吃蟠桃的虾将贬至此处池塘,小白龙施法形成“龙潭”,村民建龙王庙祭祀。村名由此而来。
3.野竹李村
原名“野猪李”,因《水浒传》中林冲发配沧州途经的“野猪林”得名,后村民忌讳“猪”字改为“野竹李”。该村以杂技闻名,清代曾为慈禧表演。
三、地理特征与经济活动
1. 灰街(原灰窝)
- 因当地盛产白灰(古称“叉灰”),明代为修建宫室提供材料,后形成村落。
2. 篓子李(后改楼子李)
明永乐年间李姓移民以编篓为业,村名“篓子李”,后因嫌“低贱”改“楼子李”。
3. 钟楼张
明永乐二年张、杨两姓集资建钟楼悬钟报警,村名由此演变为“钟楼张”。
四、移民与家族姓氏
1. 惺悟寨
原名“迷魂寨”,相传战国孙膑在此摆迷魂阵。明永乐年间刘姓迁入后更名“惺悟寨”,取“醒悟”之意。
2. 崔寨子
明成祖靖难时在此屯兵,后崔、庞、张姓迁入,以原屯兵寨栅得名“安州寨”,后分村为崔寨子。
3. 黄家镇
明初高、范二姓建村,后黄姓迁入并因家族显赫更名,成为“杂技之乡”。
五、其他特色典故
1. 张斋村
宋宣和年间,武士张学斋斥退宋江起义军踩踏农田,村名纪念其事迹。
2. 七间厅
元代宁津县令李世和在此建七间别廨,后演化为村名。
3. 相衙镇
唐代官府设“相衙”机构,为官员辅佐王侯的居所,村名由此而来。
部分未详述村庄示例
青积务:元代青城县屯积物资的官商场所,得名“青积务”。
马厂:明洪武年间设养马场,王姓移民定居后称“王马厂”,后简化为马厂。
满庄村:唐代李靖后裔李括建村,因土地肥沃得名“满庄”。
谢谢您耐心阅读,谢谢您点赞、收藏,小编难免有疏漏,期待您的评论和补充,小编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