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莞中心城区远眺。资料图片
“在东莞调解结案,省时,方便了不少!”投资越南原料厂多年后,一名内地投资人和香港合伙人因股权转让协议产生争议。前不久,他们在东莞仲裁委的“莞香花”仲裁调解室握手言和:仲裁员释法析理,算起跨境执行的时间账;也动之以情,回顾双方共渡难关的往事。很快,由被申请人分期履行债务的调解协议当场落笔。一场横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越南的股权纠纷,在东莞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这起“小案”折射东莞的“大棋”。紧紧锚定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东莞立足制造业与外贸优势,打造涉外经济与法治的实践前沿阵地。近年来,东莞持续提升涉外法律服务水平,推动涉外仲裁事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区域协同、机制创新、司法保障等深度融合,着力实现仲裁国际化、专业化、数字化、智能化,一张面向港澳、深耕两岸、联通世界的立体化争议解决网正在成形。
从办结全国首宗粤港澳大湾区律师代理仲裁案件,到获批设立全国首家“两岸创新发展仲裁中心”,再到辐射全球四大洲16个国家和地区的仲裁实践……东莞正以法治“含金量”护航发展“高质量”,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仲裁保障。
加强港澳协同
开创仲裁“软联通”合作新局
港澳资向来是东莞外向型经济的“压舱石”。截至2024年,全市港企达8102家。资本体量大、交易结构复杂,纠纷一旦涉及境外执行,时间、费用等都是痛点。
难题正得到“拆解”。“合作投资方未按时还贷,想让担保人承担连带责任,但部分担保人是香港公司或自然人。”东莞某银行相关负责人回忆。在东莞仲裁委协助下,该银行顺利取得香港高等法院禁制令,违约方也依规支付了相关费用。“在东莞立案、在香港保全”,让当事人首次直观感受到湾区仲裁的“同城效应”。
粤港澳大湾区“一国两制三法域”的制度差异曾是融合难题,东莞仲裁委把差异转化为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此,围绕开放、和谐、创造、专注“4C”理念,东莞深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平台互联,探索大湾区商事仲裁新路径,推动与港澳仲裁领域的协同发展。
全国首宗粤港澳大湾区律师代理仲裁案正是这一思路的具体体现。香港邓律师作为某香港法人独资企业的代理人,此前用手机连上东莞仲裁委的线上视频庭审系统,在香港参与了东莞一起涉及高端规划设计内容服务的合同纠纷案件庭审。“足不出户,如临现场!”庭审结束后,他由衷点赞。
“云仲裁”“智慧仲裁”的技术底座持续升级。人工智能(AI)、互联网、区块链……如今,99%的案件实现在线受理,境外当事人只需一台终端,即可完成立案、开庭、证据核对、人脸识别、笔录电子签名等环节。
人才支撑同步强化。大湾区律师和联营律所律师“双通道”入库机制下,目前已有10名粤港澳大湾区律师、7名联营律所香港律师获聘为东莞仲裁委仲裁员,线上随时“接单”,线下即来即审。
合作网络越织越密。东莞仲裁委与香港仲裁师协会、香港一邦国际网上仲调中心等有关行业协会、跨境法律服务机构等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联合开展规则研究、人才互认、案例共享等项目,推动大湾区仲裁标准衔接与资源整合。2024年,东莞仲裁委作为唯一获邀的地级市仲裁机构,亮相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面向全球展示东莞仲裁委的高效服务与创新实践。
为了让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红利真正惠及企业,东莞持续打造公益涉外普法矩阵。“以法兴企”系列活动、“东仲之声”及“东仲学堂”等仲裁交流品牌活动陆续开展,港资、澳资、台资、外资企业同台听课、同场提问。“原来协议没写准据法也能适用中国法,还能让外籍担保人担责。”某港资企业负责人在一场“以法兴企”活动后直呼“受益匪浅”。
东莞正把制度差异的“缝隙”锻造成规则衔接的“桥梁”。随着仲裁公信力、技术便利度叠加释放,大湾区经贸往来、资源共享的“软联通”也逐渐驶入“快车道”。
创新调解机制
打造两岸商事解纷“桥头堡”
当港澳协同的“软联通”持续升温,东莞同步将目光投向台商台胞——东莞是名副其实的“台商大本营”,3800余家台企星罗棋布,约5万名台胞常住于此。高频的经贸往来叠加血缘、亲缘的“人情往来”,让商事、家事等纠纷可能瞬间“跨境”,这让纠纷化解必须“先人一步”。
“僵持几个月,没想到一天就解决了!”走出“莞香花”仲裁调解室,台湾林女士松了一口气。
此前,她的亲属突然离世,一桩涉莞房产的遗产继承案让她一筹莫展:她需在48小时内完成继承公证、清偿债务、房产解押,否则将面临强制执行风险。大陆与台湾在相关法律、文件认证、程序处理等方面存在差异,这让她对申请人提出的调解方案迟迟难以接受,调解一度陷入僵局。
东莞仲裁委副秘书长李女士在案件受理后,采用“仲裁+调解”的方式,在“莞香花”仲裁调解室先安抚其情绪,后组织人员深入研判双方的调解意愿和自行调解未果的关键堵点,结合莞台法律和民俗,站在双方立场分析利弊,从情、理、法多维度沟通:对申请人,分析调解成本效益;对被申请人的继承人林女士,详解大陆法规、评估风险利弊,随后陪同当事人跑办外汇转账、房产解押等业务。
最终,申请人放弃逾期违约金,律师费减半,双方签署调解协议——一场拉锯战就此画上句号。一面写着“两岸同胞情,高效解民忧”的锦旗,从台湾寄送到李女士手上。这不仅是来自海峡对岸同胞的诚挚谢意,也是东莞仲裁委倾心服务两岸创新发展合作大局的又一力证。
林女士的故事并非个案。东莞将新时代“枫桥经验”发展延伸至两岸商事领域,提炼出“调解十招”:专家推动调解、秘书支撑调解、退费惠及调解、高效助力调解、基层顺畅调解、线上便利调解、协同共促调解、创新护航调解、湾区特色调解、涉外亦重调解,并升级为“莞香花”仲裁调解和谐“心法”——闻香息争、以和为贵。
除了“仲裁+调解”特色实践,东莞还推动机制端、人才端升级,设立台港澳和外国仲裁案件立案专窗和办案专区,增聘熟悉台胞台企情况和需求的台籍仲裁员,与大陆、港澳仲裁员协作,共同化解商事纠纷。这套高效灵活的解决方案,让调解和解结案案件获得100%好评。
随着《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复,莞台融合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当前,全国首家“两岸创新发展仲裁中心”已获批落地,东莞仲裁委接下来将在规则模式、交流共建、科技赋能等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完善两岸商事争议解决机制,打造两岸融合发展的法治服务标杆。
今年6月,东莞开出“全省首份涉台商事仲裁调查令”——在台籍当事人谢某借款合同纠纷中,东莞中院依东莞仲裁委申请,开具调查令支持仲裁机构调查取证工作,以调取当事人谢某身份信息,确保案件事实查明、程序公正。后续,相关工作得到东莞市公安局支持配合,为切实解决涉外案件当事人取证难问题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莞香花”仲裁调解室的一缕清香,到东莞仲裁委“两岸创新发展仲裁中心”的具体布局,东莞正用一次次高效调解、一份份公正裁决,助力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
司法保障提效
优化“仲裁友好型”国际环境
纠纷在仲裁庭落槌后,权益能否快速、可预期地兑现,是国际投资者更在意的“终场哨”。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下称“东莞中院”)将这“最后一公里”,拆解成一连串可感、可见的司法支持举措。
泰国大型上市企业阿某某公司的经历便是一大注脚。因东莞某自动化设备企业未能按约交付设备,阿某某公司依据合同中的仲裁规则,向泰国仲裁中心申请仲裁并获判返还货款及利息,后向东莞中院申请承认与执行。
东莞中院受理后高效推进审查,克服被申请方破产、中止诉讼等复杂情形,依据《纽约公约》(中泰均为缔约国)审查认定裁决有效,最终裁定予以承认。阿某某公司深受鼓舞,提出要将这一经历分享给泰国的其他企业、司法部门及政府机构,并向东莞中院送来锦旗和感谢信:“在东莞投资,心里踏实!”
东莞中院坚持依法、公正、高效审理涉外商事仲裁司法审查案件,积极促进涉外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决,近年来已审结多起涉港澳台商事仲裁司法审查案件,以及数起申请承认和执行的外国仲裁裁决案件,涉及美国、俄罗斯、泰国等国家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
东莞中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该院积极打造“仲裁友好型”国际司法环境,支持涉港澳台民企、涉外民企选择仲裁解决纠纷,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按照互惠原则,审查申请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案件。此外,东莞中院还强化“互联网+司法”协同,现已进驻广东省法院筹建的网上裁审对接平台,直接对接仲裁机构,线上实现“10分钟一键调取仲裁电子卷宗”“协助港澳仲裁保全案件线上办理”等功能,提升跨境司法协作效率。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推进,东莞正以涉外仲裁为纽带,探索以规则机制为着力点的新路径,为东莞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夯实更稳固的法治根基。
撰文: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