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借助科技力量,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积极利用现代“云端电商”拓宽销售市场,加强品质认证,打造“甘味”品牌,助力“会宁味道”破圈出省。
中药材销往全国
当第一缕晨光照亮会师塔尖,甘肃长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已奏响生产序曲。流水线上,黄芪饮片从工人们的指尖上经过,每一片中都藏着北纬35度旱塬的产业密码。
“从深山到云端,我们走了15年。”看着一盒盒即将打包出库的黄芪饮片,该公司经理张建中感慨地说。
2010年,甘肃长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业务包括中药材种子、种苗、林木、中药饮片和饮料等的收购、生产、销售、加工、批发和零售。那时的会宁药材虽品质优良,却深陷“有口碑无品牌”的困境。2020年,一场由“甘味”品牌引领的农业革命悄然重塑了产业发展图景。
“甘味”认证犹如春风化雨,让产自苦甲之地的珍品获得了准入市场的“身份证”。在“甘味”品牌认证的推动下,甘肃长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开展创新研发、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营等工作,加工出一批批品质优、口碑好的中药材产品,销售规模日渐扩大,2023年获评“甘味”百家企业品牌。
如今,“甘味”品牌产品正沿着便捷通达的交通网络向东走上北上广商超的货架。“我们的产品通过电商渠道销往全国各地,销售额提升了30%以上。”张建中自豪地说。
胡麻油质优价升
在甘肃会宁建伟食用油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加工车间内,工人们紧张地忙碌着。“刚开始拿3000元工资,现在翻了一倍。我经历了工资的上涨,也见证了企业的发展。”该公司办公室主任周文乐说。
自2010年成立以来,甘肃会宁建伟食用油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引进科技人才,在创新传统工艺和优化胡麻产业结构上不断发力,让胡麻油“质优价升”,成为“甘味”品牌的杰出代表。如今,来自黄土高原的胡麻油已逐渐在橄榄油称霸的高端市场撕开缺口,占据一席之地。
“我们精心打造了胡麻种植基地、研发基地和新品种培育基地,生产过程中还有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甘肃省农业大学的多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把关。公司所生产的胡麻油不仅具有良好的色泽、气味和较高的浓度,所含的营养成分——α-亚麻酸更是高达55%。”该公司总经理贾尚军说。
目前,企业销售额年均增长500万元,已达到5500多万元。一次次的实验和科技创新,不仅让公司从最初的油料加工“小作坊”逐步发展为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也让更多大山之外的消费者看到了“甘味”品牌产品的优秀品质和巨大潜力。
正如贾尚军所说:“坚定不移地发展胡麻油产业不仅是我从业38年来的个人志向,更是我作为一个会宁人,要推动本土特色优质农产品被更多顾客认可的责任感。”
小杂粮全链升级
在会宁县祥泽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先进的小杂粮智能化全自动生产包装线正在高速运转。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荞麦原粮很快就变身为荞麦面粉。生产包装线旁,工人们正在有序地将早已被预订的杂粮面装袋打包。
该合作社成立于2018年,从流转承包撂荒地到种植小杂粮,从一亩试验田到万亩种植基地,从传统耕种到绿色、科学种植,合作社经历了无数次从“0”到“1”的突破。7年间,合作社创新运用“科研单位+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走“研产加销”一条龙产业路子,产业链不断完善,累计带动300余户农户发展小杂粮种植,覆盖收益人口超1300人。
同时,合作社还积极构建品牌带动机制,注册“甜聚缘”商标,入选第二批“甘味”品牌企业,签订“会宁荞麦”“会宁谷子”“会宁莜麦”“会宁藜麦”“会宁扁豆”“会宁糜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许可。
“我们的小杂粮被认证为‘甘味’农产品后,影响力提升了很多。产品已经走出甘肃,现身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商超,销售量逐年稳步增长。”该合作社负责人王华介绍,目前,合作社的小杂粮产品年销售量达到1800万元。未来,合作社还将继续借着“甘味”品牌的“东风”,书写会宁小杂粮勇闯大市场的篇章。
当在各地超市的货架上看到贴着“甘味”标识的杂粮礼盒时,消费者或许不曾想到,这些来自海拔2000米的馈赠,曾被深锁在黄土高原的大山之中。自“甘味”品牌建设战略实施以来,会宁县以品质为基、以品牌为翼,助力众多优质农产品走出陇原,走向全国。
截至目前,会宁县共有“长征药业”中药材、“香泰乐”胡麻油、“发滋瑞”小杂粮、“甜聚源”小杂粮、“祁连雪”马铃薯淀粉、“桂馥堂”小杂粮、“会师源”杏仁露、“祖厉磨坊”亚麻籽油、“塬谷农夫”马铃薯百合藜麦、“弘利牧业”牛肉10个企业商标品牌入选“甘味”农产品企业商标品牌。会宁小杂粮、会宁胡麻油入选“甘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甘味”品牌的强力赋能,使这片红色土地上逐渐形成了小杂粮、胡麻油、中药材等特色产业集群。“甘味”不只是品质认证,更是连接传统农耕与现代消费的价值桥梁,在其推动下,会宁县的农业产业实现了提质增效的目标。
(刘 超 曾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