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的临近,长春这座承载着“新中国电影摇篮”美誉的城市正迎来影视创作的热潮。8月以来,多部微短剧和影视剧在长春密集开机:8月1日,微短剧《云上天蓝》在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开机,短短一周后,新民大街的浓荫下,剧组已投入紧张拍摄;8月12日,南溪湿地公园河畔,《秋雨潇潇锁相思》剧组也启动了摄制工作……在吉林省、长春市两级政府大力推动和中国长春电影节的持续赋能下,越来越多影视剧组选择扎根这座承载“新中国电影摇篮”记忆的城市,长春正加速重现“电影城”的荣光。
政策“硬核”支撑产业沃土
影视产业的繁荣离不开政策的坚实托举。在8月6日举行的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新闻发布会上,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张志伟明确了发展方向:深化电影改革,完善产业体系,聚焦重大主题创作,深挖红色资源,让电影成为吉林经济增长的文化动能与产业引擎。
长春市则以精准政策为影视产业“添柴加薪”。今年2月出台的《关于促进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举措的补充意见》,从11个方面推出13项强力支持措施,涵盖网络微短剧拍摄补贴(最高年补100万元)、平台企业集聚奖励(年补50万元)、基地建设和运营补贴(最高各500万元)、精品创作及出海奖励(最高各20万至100万元)等。政策红利正快速转化为发展实效。作为主要承载地,长春净月高新区今年已新引进影视企业54家,推动18个影视剧项目开机,完成200余部以净月为主要取景地的网络微短剧摄制。
全链服务高效赋能剧组
高效的服务体系是吸引剧组的关键。净月高新区专门成立了影视服务局,提供从立项、拍摄许可到后期发行的“一站式陪护”服务。同时,搭建的长春国际影都影视产业服务平台,整合了全省416处取景地、1.6万张勘景图片及171家供应商资源,已服务剧组百余个,显著提升了项目推进效率。
“在长春拍摄,场地协调、车辆通行效率很高,有效降低了制作成本,整体进度明显加快。”《秋雨潇潇锁相思》导演南溪深有体会。其团队今年已在长春完成52部微短剧拍摄,未来将持续聚焦长春的人文特色与城市风貌。
场景活化赋活创作热壤
政策与创作的深度共振,在《云上天蓝》项目中得到体现。这部由长春文旅集团与长春思画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文旅微短剧,创新性地将航空展、中医药等长春元素深度融入剧情,开创“文旅微短剧3.0模式”——不再是生硬的景点植入,而是深挖城市文化基因。制片人王博(一位从北京返乡的东北人)带领年轻团队,计划在人民广场、新民大街、北京大街西历史文化街区等地标取景,用光影讲述都市故事。
其中,北京大街西历史文化街区尤为引人注目。这里保留了大量兴亚式百年建筑,它不仅曾是30多年前经典电影《滚滚红尘》(张曼玉、林青霞主演)的取景地,也是2024年热播剧《老舅》(郭京飞主演)的重要场景,历史与现实在此进行着光影的对话。
作为长春首个正式运营的历史文化街区,这里以“文化展览、沉浸体验、艺术空间、美味生活”四大业态为核心,通过戏剧节、艺术展等活动,实现“老场景新生、新业态传承”,成为兼具历史底蕴与年轻活力的新地标。街区内,“奇梦剧场”的沉浸式剧目《采“影子”》演绎红色故事,“剧说剧场”则以脱口秀、舞台剧形式培育着长春新生代演艺力量。街区露天影院定期放映《英雄儿女》等经典影片,独立影展、剧组见面会等活动更使其成为连接影视人与观众的纽带,持续焕发着新活力。
光影传承筑产业新引擎
从长影胶片记录的峥嵘岁月,到如今微短剧镜头捕捉的城市新貌,长春的电影基因历久弥新。中国长春电影节的持续深耕、政策红利的精准释放、历史场景的创新活化,共同推动着这座“电影城”重新定义光影与城市的关系。
随着更多剧组扎根、更多文化IP诞生、更多年轻力量成长,长春正以电影为媒介,在光影中交融红色底蕴、历史肌理与现代活力。这不仅将巩固其作为影视创作沃土的地位,更将有力驱动吉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让“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来源:长春晚报融媒体记者 侯丹
编辑:孙懿辞
初审:梁爽
复审:曹光宇
终审:臧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