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胶东半岛首例!青大附院高流量搭桥术“拆除”25毫米复发颅内动脉瘤

时间: 2025-07-01 21:19:00

近日,青大附院神经外科栗世方教授带领团队,为一名复发巨大动脉瘤患者成功实施胶东半岛首例动脉瘤切除+颅内-颅内动脉高流量搭桥(IC-IC bypass)手术,实现精准“拆弹”。

家住临沂的赵先生今年45岁,一年前在外院实施了颅内动脉瘤夹闭术,近一个月来出现逐渐加重的搏动性头痛,到当地医院复查后提示动脉瘤复发。赵先生与家属十分焦急,担心这个颅内的“定时炸弹”会随时“引爆”,于是慕名来到青大附院神经外科栗世方教授门诊。栗世方教授接诊后,第一时间将他收入神经外科崂山病区并完善相关检查。由于患者在CT血管造影(CTA)检查后发生了严重的造影剂过敏,不能开展进一步的脑血管造影术(DSA)检查,这也使得治疗团队无法为其实施介入治疗和复合手术。

栗世方教授带领团队与崂山院区放射科李志明副教授团队对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了详细评估,认为该动脉瘤为发生于大脑中动脉M2段的夹层动脉瘤,直径达25mm,通过传统的动脉瘤夹闭手术方式难以完成血管的塑形。在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后,栗世方教授制定了脑动脉瘤切除+M2下干(载瘤动脉)与M2上干高流量搭桥的手术方案。

脑动脉高流量搭桥手术难度大、风险高,M2血管直径仅约1.5mm,需要在高倍显微镜下缝合12-14针,对缝合精确度和时间有着严格要求,如果阻断时间长,术后脑梗塞的发生风险和几率都会大大提高,可能导致患者术后出现偏瘫、昏迷甚至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此外,脑血管搭桥手术对术中血压、二氧化碳分压等各项指标同样要求严格,最终由麻醉科徐永生副主任医师为患者实施麻醉、神经功能检查科邵晓军副主任医师进行电生理监测。术中,栗世方教授在成磊副主任医师、马俊伟副主任医师的协助下,在显微镜下精细分离、完整显露动脉瘤及其流入、流出的M2血管,将发自动脉瘤顶端的M2下干横断后,在高倍镜下将其与M2上干进行端侧吻合。手术过程顺利,在ICG荧光造影和多普勒超声检查均证实搭桥血管畅通后,对动脉瘤进行了完整切除。术后,患者神志清楚,肢体活动良好,无神经功能缺失,复查颅脑CT未见颅内出血和脑梗塞,于一周后顺利出院。出院前,赵先生及家属特意送上定制的锦旗,表达对青大附院神经外科医护团队的感谢。

颅内-颅内(IC-IC)脑血管搭桥术被誉为第三代血管重建技术,是治疗复杂脑血管病的“终极手段”。尽管该技术具有不依赖颅外血管进行供血、没有附加损伤、供体与受体匹配度高等优点,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面临手术部位深、空间狭小等诸多挑战,增加了血管吻合技术的复杂性,这要求手术者具有成熟的显微脑血管吻合技术,一旦手术失败可能导致供体和受体血管的损坏并引发大面积脑梗塞。此次手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青大附院神经外科在脑血管外科领域取得了新突破,科室将紧跟国内外诊疗前沿,以更加先进的治疗理念和技术为复杂脑血管病患者带来福音。

(半岛全媒体记者 毛梓权)